南京明尚西苑那场火灾的新闻,相信很多人都看了。15条生命逝去,44人受伤,这样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。央视披露的现场画面里,起火建筑并非没有消防设施,可在关键时刻,这些本该成为“救命符”的设备却没能发挥作用。
这不禁让人疑惑:这些年,现代建筑的消防设施越装越多,从自动报警系统到喷淋装置,从防排烟设备到消防联动控制,科技含量越来越高,可为什么火灾发生时,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?
一、越简单,往往越可靠
理想中消防系统是,出现火灾及时准确报警,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处理得当,人员有序疏散,消防水系统正常供水。
可实际并非如此。除了消火栓系统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、灭火器、气体灭火系统、防排烟系统、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、电气火灾监控系统、消防电源监控系统、防火门监控系统、余压监控系统、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、自动巡检系统等等。消防联动系统更是复杂,要连接报警、喷淋、排烟、电梯、门禁等多个子系统。设计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路和符号,物业工作人员都看不懂,基本都成了摆设。
消防系统的核心是“能用、管用”,可过度追求复杂和高科技,反而降低了可靠性。就像南京这场火灾,涉事建筑的自动感烟报警系统没能及时启动,后续调查显示,是设备长期缺乏专业校准维护导致的。这些精密设备对环境、维护的要求极高,一点点偏差就可能失灵。反观最朴素的灭火器,只要定期换药、检查压力,就能随时待命,可很多地方连这种基础维护都做不到。
二、复杂系统成了“华而不实的摆设”
现在不少建筑的消防设计,更像是“纸上谈兵”。规范条文越来越细,要求安装的设备越来越多,可这些设计往往忽略了实际使用场景。
某建筑设计院的朋友吐槽过:“现在做消防设计,首要考虑的是过审,而不是好用。”为了符合规范,有些项目会堆砌各种高端消防产品,一套系统下来,理论上能应对各种火情,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麻烦重重。
非专业人员根本不可能从理论上理解这套复杂系统的原理,真遇到火灾,没人知道该按哪个按钮、如何切换模式。更关键的是,复杂系统的后期维护成本高得惊人。一套智能消防系统,每年的维护费可能要好几万,还得请专业团队来操作。对于很多小区物业来说,这笔开支是沉重的负担,最后只能“能省则省”,设备坏了不修、到期了不换,慢慢就成了摆设。
三、有了“好装备”,却没“会用的人”
消防设施再好,也得靠人来管、靠人来用。可现在绝大多数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,根本跟不上消防设施的升级速度。
我国注册消防工程师的缺口一直很大,很多小区的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,只是经过简单培训的保安。他们连消防控制柜上的指示灯代表什么都弄不清楚,更别说排查故障、操作复杂的联动系统了。南京火灾中,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未能按规定处置火情,就是典型的例子——不是不想管,而是根本不会管。
有些物业甚至连最基础的管理都做不到: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占用、灭火器被杂物遮挡、应急灯损坏长期不换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,在火灾发生时,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。我们花大价钱装了一堆精密设备,却舍不得投入精力培养专业管理人员,就像给士兵配了先进武器,却没人教他们怎么用,最后只能任其蒙尘。
四、谁在推动“过度消防”?
背后更值得深思的,是规范制定中的隐形问题。不可否认,有些消防产品商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规范走向,让规范越来越偏向于“多装设备、装贵设备”。
一位业内人士透露,有些规范条文修改后,原本可以用简单方案解决的问题,必须使用某类特定的消防产品才能达标。这些产品往往价格更高、维护更复杂,但实际防护效果未必比传统方案好。更让人无奈的是,一旦规范出台,开发商只能按要求采购安装,不管后续使用和维护是否方便。
这种“被绑架”的规范,最终导致的是“过度消防”:建筑成本增加了,业主的物业费变高了,可消防安全水平并没有同步提升。反而因为设备复杂、维护困难,留下了更多安全漏洞。
写在最后:消防安全,该回归本质了
南京火灾的惨痛教训,应该让我们清醒过来:消防安全的核心,从来不是设备的多少和先进程度,而是“实用、可靠、能落地”。
或许我们真的该少一些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,多一些对实际需求的考量:优先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、灭火器、应急灯、消防栓这些简单设备的完好率,再根据建筑特点配置复杂系统;把更多预算用在物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上,让他们真正会用、会管这些设施;在规范制定中守住公益底线,杜绝利益绑架,让消防设计回归“预防为主、防消结合”的本质。
毕竟,再先进的消防设施,若没人维护、没人会用,终究只是冰冷的摆设。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敬畏,消防安全的底线,需要靠扎实的设计、到位的维护和专业的管理来守护,而不是靠华而不实的设备堆砌。
来源:老王和你聊电气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_A8OwdkNMiGTS-qqTTphQ
消防知识、消防器材、消防技术、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--消防百事通--一起来关注 www.fire114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