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事件背景
2025年10月,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研究员丁宏军再次公开指出:“消防值班区域化、无人化,设施自动化,服务集中化是我国区域消防治理的发展方向。”
此番言论迅速在消防行业内引发广泛讨论,成为近期智慧消防与区域治理改革的重要议题。
二、核心观点梳理
丁宏军提出的“四化”方向具体包括:
1.值班区域化与无人化:通过集中化、专业化的消控室管理模式,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传统24小时人工值守,转向远程监控与智能响应。
2.设施自动化:强调所有消防设施必须处于自动状态,是实现无人化的基础条件,老旧设备需升级改造。
3.服务集中化:建立区域“服务站”,由专业人员远程值守,结合现场物业人员应急处置,提升响应效率。
4.技术支撑前提:解决网络安全、数据标准化、系统兼容性等问题后,才能有序推进远程控制与无人值守。
三、行业评价与争议
丁宏军的观点获得部分行业专家与政策制定者的认同,认为其顺应智慧消防发展趋势,有助于缓解基层人力短缺、提升监管效率。山东、浙江等地已试点“单人值班”或“区域集中值守”模式,取得初步成效。
然而,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与担忧:
-技术成熟度不足:当前火灾报警系统误报率仍较高,完全依赖自动化存在风险。
-网络安全隐患:远程控制系统若遭攻击,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安全事故。
-产业垄断风险:若由报警设备厂家主导联网标准,可能形成技术壁垒,阻碍市场公平竞争。
-法律与制度滞后:现行消防法规普遍要求双人值班,无人化模式缺乏明确法律依据。
四、客观分析:方向正确,路径需谨慎
丁宏军提出的“四化”方向,符合我国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智慧治理的大趋势,尤其在人口老龄化、基层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,具有现实必要性。其强调“技术先行、标准统一、逐步试点”的思路,也体现出对改革风险的清醒认识。
但值得强调的是:“无人化”不等于“无责化”,更非一蹴而就。当前阶段,应重点推进以下工作:
1.完善法规标准:修订《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》等规范,明确单人/无人值守的适用条件与技术要求。
2.强化数据治理:建立统一的消防设施数据接口标准,推动跨品牌、跨系统互联互通,防止“信息孤岛”。
3.开展试点评估:在技术成熟、管理规范的区域开展“区域化值守”试点,建立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。
4.保障基层参与:避免“技术替代一切”的倾向,应构建“人机协同”机制,保留必要的人工干预与现场响应能力。
五、技术践行:落地实践与建议
基于丁宏军提出的“消防值班区域化、无人化,设施自动化,服务集中化”新理念,结合当前智慧消防技术发展趋势与政策背景,防火云梳理了实现该理念的技术路径、落地实践方案与政策建议,旨在为区域消防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行参考。
丁宏军理念的核心逻辑是:
*以自动化设施为基础,以区域化集中值守为核心,以智能化平台为支撑,实现消防治理的降本增效与风险前置。
1.技术基础与现状分析
当前,支撑“四化”理念落地的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2.落地实践路径设计
2.1总体架构:构建“1+3+N”区域消防智治体系

2.2分阶段实施路径

2.3典型应用场景
1.商业综合体:通过远程值守中心+AI智能体实现火灾识别、喷淋联动、人员疏散广播自动触发。
2.老旧小区:部署“一码通”系统,物业扫码巡查,平台远程监督,降低人力成本。
3.工业园区:通过远程值守中心+机器人值守+无人机巡检+AI预警,形成“空天地”一体化防控网络。
3.政策与标准建议
3.1推动法规修订
-明确单人/无人值守的法律条件,如:必须接入区域平台、具备远程控制、历史运行良好等;
-推动《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》等国家标准修订,纳入机器人值守、远程监管等技术规范。
3.2建立准入与评估机制
-设立消防值守机器人产品目录,制定功能、精度、安全性等技术标准;
-建立区域平台合规评估制度,防止低质量平台“带病上岗”。
3.3鼓励试点与资金支持
-鼓励地方政府开展“区域化值守”试点,纳入“智慧城市”或“城市安全运行平台”建设;
-对采用机器人值守、完成自动化改造的单位,给予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。
4.风险与对策

5.结论与展望
丁宏军提出的“四化”理念,不是简单的“减人”或“去人”,而是通过技术手段重构消防治理逻辑,实现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防控”的转型。当前,技术条件已基本具备,政策环境逐步开放,试点经验初步积累,具备在重点地区先行推广的基础。
未来,随着AI、机器人、5G等技术的持续演进,区域消防治理有望实现“无人值守、智能响应、全域联动”的新格局,为我国超大城市、复杂区域的消防安全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现代化解决方案。
--本文部分内容由AI生成
消防知识、消防器材、消防技术、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--消防百事通--一起来关注 www.fire114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