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火灾背后的救援困境
26层的楼梯间里,浓烟翻滚,呛人的气味让人睁不开眼。
一位73岁的老人被困在这栋大楼的过道里,烟雾呛得她有些呼吸困难。
这是今年3月发生在上海徐汇区嘉汇广场T1大楼的一场火情。这幢位于斜土路与天钥桥路交界的高层住宅已有近30年楼龄,地处繁华地段。火情起于26层的电话间,燃烧的橡胶与线缆释放出大量浓烟,迅速阻断了逃生通道,导致险情短时间内急剧升级。
小区外部道路车流密集,内部通道又相对狭窄,大型消防车进入受限,这些因素在无形中拖慢了救援进度。
图1:老旧小区
事实上,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——在许多城市社区内,火灾的威胁不仅来自于火势本身,更源于复杂环境带来的救援延误。
狭窄的老旧小区巷道、拥挤的商圈街道、需要的疏散时间与距离更长的高层建筑、以及通行条件不佳的偏远区域——这些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,让大型消防车辆难以及时抵达。哪怕只是几分钟的耽搁,都可能错过扑灭初期火灾的最佳时机,令险情迅速升级,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二、微型消防站:前哨力量的崛起
为应对复杂城区环境带来的救援延误,各地开始探索并建立一种新型的应急力量——微型消防站。
作为设立在单位、社区等基层场所的最小消防组织单元,微型消防站由专/兼职消防人员及志愿消防队员组成,其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,具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。
表:微型消防站优势一览
2024年12月18日凌晨2点,北京海淀区太平庄街道一家属院突发火情。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因吸入浓烟在家中昏迷,情况危急。接警后,临近的微型消防站队员迅速赶到,破门而入,将老人从屋内救出。就在救援完成的几秒钟后,屋内火势骤然加剧,家具猛烈燃烧,错过这一时机,后果不堪设想。
这类“生死一刻”的救援并非个例。微型消防站虽“小”,但凭借近距离部署、快速响应、熟悉环境、装备齐全等优势,往往能在专业消防力量尚未到场前,完成最关键的先期处置。这种特性使它在城市火灾防控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2025年7月,国家消防救援局印发《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》,系统性地指导了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的建设与管理,明确其目标为“预防在先、发现在早、处置在小”。这一标准为社会单位提升自防自救能力、完善多层级消防响应体系提供了明确的路径。农村、社区的微型消防站建设,皆可参照此标准执行。
图2:关于印发《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》的通知
图3:关于印发《社会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》的通知
三、数字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
然而,随着微型消防站在各地陆续建成,新的管理问题也亟待解决:站内信息更新滞后、设备状态难以实时掌握等隐患,常常潜藏于日常运行之中,一旦遇上突发火情,极易造成响应延误。
此外,在城市地形复杂的区域,社会单位若无法及时定位距离最近、具备出动能力的微型消防站,救援效率将受到明显影响。
在此背景下,数字化管理正成为提升基层消防响应效率的重要路径。
瑞眼云智慧消防平台的“微型消防站管理”功能,能够对辖区内的站点信息进行统计汇总,并通过GIS地图直观呈现,方便其快速检索、精准定位就近且具备出动能力的微型消防站,从而在突发火情时实现高效调度、提升整体救援效率。
图4:微型消防站站点以GIS地图的形式呈现
同时,平台还支持录入微型消防站的基本信息、人员构成及站点设施,实现管理的集中化与无纸化,简化日常维护流程。在设备管理方面,系统可记录器材的生产厂家、使用年限等关键数据,并在设备临近报废期时自动发出提醒,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更新,避免因器材失效影响救援。
这一功能,打通了微型消防站的管理链条,强化了资源统筹与响应协同,为基层消防力量提供了更稳定、高效的支撑。
四、结语
微型消防站正逐步成为基层火灾防控体系中的关键支点。面对环境复杂、响应要求不断提升的现实挑战,唯有持续完善机制、强化技术支撑,才能真正实现“灭早、灭小”的目标,提升整体消防体系的韧性与实效。
消防知识、消防器材、消防技术、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--消防百事通--一起来关注 www.fire114.cn